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简介: 本文目录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举一反三的举是什么意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例子长善救失相关的名言和例子一、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1、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囫囵吞枣的故事出自宋代圆悟禅

囫囵吞枣阅读理解(囫囵吞枣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本文目录

  1. 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 举一反三的举是什么意思
  3.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例子
  4. 长善救失相关的名言和例子

一、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囫囵吞枣的故事出自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故事大概是一人为吃枣不伤牙齿,只咽不嚼,把枣整个吞咽下去,以致落下笑柄。

3、原文: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4、译文: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墨守成规取笑那个年轻人的人,成功的扼杀了一个思想超前的少年。

6、因为在现代我们做到了!新鲜的红枣用榨汁机榨成汁,枣干,机器去仁,切片泡水。……

7、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取笑别人的人,说不定才是那个傻的。

二、举一反三的举是什么意思

1、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2、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成语用法:举一反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成语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5、成语辨析: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6、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7、成语例子: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例子

1、“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2、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 *** 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 ***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四、长善救失相关的名言和例子

1、此四者:因材施教/,然后能救其失也,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译: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心之莫用也,没有正确开发思维。

2、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3、根据译文。知其心;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

4、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或者是不足之处,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5、人之学也,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

网友点评

博博常识网

博博常识网

www.kissing2lips.com

日常生活里,经常会碰到一些五花八门的小困难。不过好久好在有困难就有方法,如果你足够的细心,你会发现这些小困难都有着对应的小方法。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 鲁ICP备202103258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