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简介: 本文目录历代王朝科举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科举考试的开端是童生试吗中国古代王朝构成唐承隋制,什么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一、历代王朝科举改革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不能满足众多庶

科举制是谁创立的?古代科举制的分类标准

本文目录

  1. 历代王朝科举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 科举考试的开端是童生试吗
  3. 中国古代王朝构成
  4. 唐承隋制,什么推行科举制
  5.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一、历代王朝科举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不能满足众多庶族地主跻身仕途的要求,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朝统一后,在选官上实行科举制。

2.形成:隋文帝时,废除了魏晋以来选官上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3.影响: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 任职。

1.过程:贞观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2.考试科目分类: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授予官职。

3.使科举考试成为定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1.北宋初期科举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 *** 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2.北宋初期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公平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3.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的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

1.明清的八股取士: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的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2.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式学校、主张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二、科举考试的开端是童生试吗

1、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没有两个会试,而是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四级。

2、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之一名称“案首”。考取的就叫生员,即秀才。

3、乡试,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之一名称解元。

4、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之一名称会元。

5、殿试又叫廷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之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之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6、科举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7、当年开设了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以试策分科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便是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8、到了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9、到了宋朝对科举的改革,将北宋的文化繁荣推行封建社会的更高峰。科举制在不断发展,在宋朝逐步走向完善。

三、中国古代王朝构成

1、中国古代有20个朝代构成。(因为问的是古代所以截止到清朝)

2、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四、唐承隋制,什么推行科举制

1、首先,隋文帝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极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隋朝改革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未有所改。

2、隋朝重新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九个州级区域,每州下设数郡,郡下设置县。唐朝建立后,虽改州为道。但大体承袭隋制,未有所改。

3、隋朝实行均田制,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未有所改。

4、隋朝开创科举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未有所改。

5、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颎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未有所改。

五、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

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

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

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 *** 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

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

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

网友点评

博博常识网

博博常识网

www.kissing2lips.com

日常生活里,经常会碰到一些五花八门的小困难。不过好久好在有困难就有方法,如果你足够的细心,你会发现这些小困难都有着对应的小方法。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 鲁ICP备2021032584号-5